設計新年新計畫,避免這兩點可以少踩很多坑!
最近看到很多人開始立定自己的新年新計畫,也很勇敢的全都刊登在網路上。我覺得這非常厲害,因為這相當於利用外界的力量來監督自己。然而,有些目標卻是可以優化而更好的!
文章主要分為三個段落,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從黃金圈理論出發的目標重整
2. 目標的階段性排程
3. 目標永遠都會變, 尤其當你跳上一艘火箭
第一點:從黃金圈理論出發的目標重整

我們都熟知黃金圈理論,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WHY),我要如何做 (HOW),我要做什麼 (WHAT)。我看到很多人把它今年要做什麼 (WHAT) 給列了出來,但是詢問進一步的問題時,卻會碰到兩種可能。
1. 詢問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時, 他並不清楚他這樣做的根本目的為何。
2. 詢問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時, 他可以說明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他並沒有回頭去想, 如果要達成這個目標, 這樣做是最快的嗎? 也就是說, 他的思考方式是從 What 出發, 去思索 Why, 卻忘了從 Why 再思考回 How, 而到 What。

舉真實案例來說,有位在校生聽過 PM 這個職位,為了暸解更多關於 PM 的事情,他的新年願望為看 30 本書。光從以上的這段文字來看,他把目標給數據化是非常好的。但從如何做的角度來說,其實幫助他成長更快的方式,是直接尋找業界的前輩詢問,或去找個 PM 實習生的職位來做。因為我們都知道,實作比理論學得更快,而實際經驗又跟書上有一段落差。而這邊就可以看到他陷入第二種狀況,也就是沒有思考「如何去做才能最快達到目標」。
第二點:目標的階段性排程
很多人在新的一年列了很多目標,然後就一口氣下去做了,這一點可怕的是什麼呢?
你的行程會立刻爆炸
舉個例來說,若有人的新年目標是:
1. 每個月要瘦 1 公斤
2. 每個月要看兩本書並寫出心得
3. 每個月要跟兩個陌生人吃飯
4. 每天要冥想 10 分鐘
然後認為自己能完成的話。
你事實上嚴重高估了自己,
或是嚴重低估自己的惰性。
這幾點沒有任何一點不對。唯一錯的是,他們並非可以一口氣全部進行的活動。一口氣執行全部項目的後果,就是每一天都在燃燒自己的小宇宙,並且是以大火的方式燃燒著自己。

原因為何?
因為在思考時,我們很容易將所有的目標分開思考。就像是以下的狀況:
1. 我每個月盡力, 可以讀完 2 本書, 並可以寫出 2 篇心得。
2. 我每個月盡力, 可以瘦 1 公斤。
3. 我每個月盡力, 可以跟 2 個陌生人吃飯。
但這三個盡力,他們盡的都是同一份時間的力。然而我們並沒有三份時間,我們也不是每天都在盡力達成目標。


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意外的聚會。在每一個事情都需要我們盡三份力的狀況下,我們無法陪伴任何對我們有意義的人。而最容易造成的結果,就是看著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造成莫名的焦慮。
那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把人生想成是一個軟體,每個目標都是一個功能,時間就是我們的開發資源。在時間是有限的狀態下,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能,都在一個 sprint 完成。我們必須
1. 劃分階段, 決定每個階段要完成那些功能
2. 決定這些功能要完成到什麼程度
像是在第一個階段,我們要完成什麼目標,要到什麼程度,而這些目標要如何拆細進入到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舉例來說,我們設了一個目標,叫做「一個月讀完兩本書並寫出兩個心得」。並且想要把它在第一階段完成。那這個功能最好把他切半,像是把它切成一個禮拜讀完一本書,一個禮拜寫一個心得。
題外話兼甘苦談:把閱讀幾本書當作目標是一個很無聊的行為, 他除了幫你的貼文多幾個讚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不要輕易嘗試。
如何確保自己執行目標呢?
要做到的就是「拆細進入生活」。也就是把每天在什麼場景、在幾點時你要開始閱讀,而且一天要讀多少頁給填入你的行事曆中。如果沒有達到沒有關係,把它延後半小時,直到你把它做完,或是放入「休息日」中。
休息日這個概念,是從某本書看到的。我們一週有七天,把六天拿來做事,一天拿來補沒有做完的事。因為我們一週總是充滿著各種驚喜,所以需要一天的空白,來補充那些被驚喜佔據的時段。
推薦閱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產品路線圖
最後提醒:目標永遠都會變,尤其當你跳上一艘火箭

如果你上了一艘火箭,或是你身旁意外有人搭上火箭,千萬別傻傻地繼續走著自己的既定計畫,而放棄搭上火箭的機會。一艘火箭將會把你的新年新計畫燒成一團灰燼,但卻可以帶你看到之前沒有看過的世界。若真的搭上一艘火箭,建議趕快把自己寫下的目標收起來,拿出一張紙重新計畫吧!